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Dell (NASDAQ: DELL) -- Questionable Management

我在01/09/2013年以每股$10.8999美金購入DELL.
我理想中能握有的股票是那種優良的企業,且他的商業模式跟經濟價值較穩定且適合的長期持有.
像Disney, Wells Fargo, American Express等等的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問題是這些公司大多數都不便宜 (我擁有WFC跟MSFT)
而Dell對我來說確不是這種股票. 我投資前就沒有打算長期的持有它, 不過它卻是一個十分被低估的公司.
Baupost的Seth Klarman (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資人,著有"Margin of Safety",十分推薦)
曾說過, 巴菲特從一開始的"香煙蒂投資學" (只要股票十分便宜, 公司的盈利能力就是其次), 到第二階段的"好的公司, 便宜買", 直到最後現在"頂尖公司, 合理的價錢買, 且有時還會買一些低於價值的金融衍生產品".
而DELL對我來說算是第二種. 好的公司, cheap valuation.

Buffett跟Munger 一直以來都避免買科技業,因為像是電子和科技這類的產業非常競爭且沒有人可以把握它十年二十年後還會不會存在.
你可以大概知道哪家飲料公司幾十年後還會是領導者,但舉例來說,你沒有把握哪家汽車公司在幾十年後會勝出. (不到幾十年前, 美國的汽車公司的數量為- 兩千多家. 現在只有幾家大廠, GM, Ford, etc.)
我之所以會買Dell主要是因為雖然DELL跟競爭對手HP同樣都掉到歷史新低的價格, Dell的商業模式及管理模式遠優於競爭對手HP, 更不用提前幾年HP不斷做出錯誤的併購決定來充top line (營業額).
自從在大學的時候幫我的價值投資公司的老闆工作就有閱讀了許多關於Dell的報表跟文章.
(你只要隨便Google "Dell Working Capital", 就會看到一些報告, 例如: 哈佛的研究報告  或 伊利諾分享的研究報告)

戴爾的模式: 客戶及大小型企業跟戴爾訂購個人化產品的時候, 戴爾才開始下單跟下游訂購並開始組裝, 出貨. 這跟其他 先組裝, 收到訂單後再出貨的公司比起來有個極大的優勢.
那就是戴爾可以有很大的應付帳款, 且應收帳款相對較小, 這讓Dell有很多的現金流可以運用. 而其他競爭者呢, 為了要有更多的現金流必須要借錢(支付利息)或發更多股票(稀釋earning). 當然這也會有壞處,當公司狀況不好的時候,這個優勢會快速燒掉公司的資金.
金融海嘯前Dell股價曾落在$30以上, 而網際網路泡沫破掉前股價也在$50上下. 重點是當時的公司營運能力及健康遠遠不如現在. 2000年的時候每股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只有$1.27 而股價卻在$50.
在事後Dell因為蘋果的Mac跟平板的竄起, 以及PC界互相激烈競爭, 股價在10/2012甚至只有$9美金.
如今我在01/09/2013購買的Dell, $10.89/share (方便起見, 我在這邊用$10).
來看看Dell的現金流.
在2012年, Dell賺取的現金為每股$2.21.
FCF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21           $1.47         $1.38       $1.28        $1.51        $1.82
儘管你取的是五年平均, Dell在最近五年的現金 (不是EPS)為$1.57美金.
還有, Dell這種不斷印出鈔票的公司, 在2012年底的時候握有大約$90億美金的Net cash(現金及投資組合 - 債務)- 等同於$5每股的現金. 許多投資人常在買股票的時候會將這筆錢扣除股價.
(雖然Dell大部份現金都在國外, 且現金的用法完全取決於公司管理層. 但方便起見這邊我先略過.)
所以我花$10/share購買的Dell扣掉$5的Net cash之後實際上只花了$5/share購買.
而Dell在前面五年所還給股東的資金, 不管是公司購回股票stock buyback還是紅利dividend, 加起來也有$5.12元. 當然, 投資人不會因為過去的事情而獲利 "investors do not profit from yesterday's growth". 而手上握有約$90億美元的Dell, 沒有理由不認為它還會繼續還資金給股東.
就算沒有, 我不管以$5美元或$10美元來計算, 每年賺取$1.57(5年平均值)或$2.21 (2012年)的Dell, 這個 現金/股價  (FCF/Price) 都指出Dell十分的便宜.
且其實Dell的主要現金來源也不完全是市面上賣個使用者的PC跟筆電. 有一大部份是伺服器與企業服務 (Corporate Solution), 且這部分也一直在成長. 企業服務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域, 因為像IBM一樣, 這是利潤十分高, 且客戶粘性度(stickiness)很高的產業. 最大的差別在於, Dell做的遠不如IBM這麼好.

可是最近市場熱烈討論的新聞對股東來說卻不是好消息.

這又是另一個管理階層與股東需要捍衛自己權益的時候.
這種爭奪利益的事件及人性在金融市場上曾出不窮, 也是為什麼研究公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最近Dell在01/11的時候創辦人麥克.戴爾(Michael Dell)公佈說要運用槓桿買回自己的公司且將他下市,私有化,俗稱Leverage Buyout (LBO).
Michael Dell聲稱這是個雙贏的局面,畢竟他將與其他公司合資(私募基金Silver Lake) 來進行槓桿收購(LBO). 而他們將以高於$10的價錢買下Dell, 而Dell的股價馬上上漲20~30%來到了$13美金. 對於短利的朋友們可能會覺得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所有買入便宜的Dell的價值投資人都因此震怒. 畢竟許多理性的人都清楚Dell的價值遠遠高於$13元.
記住, Dell光是前面五年所還給股東的資金就約為$5/share, 而現在這間公司手上還握有$5美元左右的現金, 然後創辦人Michael Dell卻"慷慨的"要以$13美金把公司買下.
有幾位備受尊崇的價值投資人聯名起來反對收購. 而除了Michael Dell以外最大股東的投資公司, 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的梅森霍金斯Mason Hawkins在SEC網站上以股東名義發佈13D文件. (分享於下面)
這是一個原文的官方文件. 它詳細的指出了為何Dell的股票至少值$24美金,而Michael Dell所指稱的"雙贏", 也只是趁著市場對Dell這間公司悲觀而大量拋售的情況下佔了股東的便宜. 因為若LBO通過,所有原本非管理階層的股東的股票全會被迫以現在的$13.85買回, 遠遠低於Southeastern所保守估計的$24/share.

文件在此, 請於中間的Schedule III開始, 有興趣的歡迎參閱 (連結)
而這裡也有一篇價值投資網站專訪Mason Hawkins的文章, 請參閱 (連結)

DELL在我買入後的兩天因為LBO的發佈而股票瞬間大漲, 馬上考驗我也考驗許多投資人的temperament. 
因為這類的事情不只在投資在很多人生上面都會發生, 九成是因為運氣好, 所以不應該感到驕傲.
若我當初像其他這些聯名抗議的投資人一樣是以$15或$20購買Dell, 那我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儘管是看似便宜的股票, 也別忘記Michael Dell要吞下自己公司的這種可能性在. 股票本來就是有風險的, 所以我們更應該要以便宜價格買入來限制你的風險- so called Margin of Safety.
***下一篇 (04/18: Dell Sold) [中文]


 <這篇文章僅供參考. 投資人應該自己客觀判斷並選擇股票>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

巴菲特: 股票勝過黃金跟債券 Why stocks beat gold and bonds

我想在此分享一篇我覺得很好的文章, 擷取幾個重點段落, 而若有許多好學的人想要更了解這篇文章我會願意再將整篇完整的原文翻譯過.
這是Buffett於2012年在Fortune上寫的. 原文的連結在此.
翻譯的不夠好若有意見歡迎傳訊息或留言給我. Thank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的投資,像是債券,房債,銀行存款,或其他的工具常常被認為很"安全". 但事實上這些beta幾乎為零的投資,風險卻很大.

連在美國,當所有人都希望有個強而穩定的貨幣, 美金的價值自從1965年以來大大的下跌了86%....如今的$7只買的到當時的$1. 這代表著, 就連一個完全不會被課稅的機構也需要每年賺取4.3%以上的利息才可以穩定他們的購買能力(跟通膨打平). 當這些經理人任何的利息都當作收入的時候,他們一定是在欺騙自己.

第二個主要的有關於資產的投資類別永遠不會生產任何東西,但購買的人總是希望會有別人-- 同樣也理解到這些資產永遠不會生產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會用更高的價錢把它手中的資產買去. 鬱金香, 曾經也在17世紀的時候吸引到這類的人瘋狂購買 (當時一個鬱金香可以換到一棟別墅,而事後當然也發生泡沫).

前面的15年, 從網際網路股票到房屋, 都展現出來非常過度的情況,主要是被那些"自己覺得合理的理論"加上"廣泛宣傳的上升價格"給創造出來的. 在這些泡沫裡, 一群本半信半疑的投資人最後也臣服在那市場給的"證據" (指的是無止盡上升的價錢)...但是吹大的泡沫遲早會破掉. 

例如,(EPS從2000年的$.85到2012年的$2.72,將近是三倍以上,這代表的不一定是說2012年的股價太便宜,而是2000年的投資人太過樂觀而付了太昂貴的價格.)只是論及投資基金或財富管理人, 從古至今, 這些聰明絕頂的專業經理人, 都將打敗市場 (S&P指數) 為目標. 而大部分, 約70~85%, 都無法打敗市場, 讓他們的投資人得到低於市場指數的獲利. 那些打敗市場的投資人多數也遵照價值投資的原則. 這不代表基金不該投資. 有些人認為自己眼光很準 (應該說,預測市場能力很準), 那我們也應該祝他們好運.


投資是將資金先投入下去,以便未來可以拿到更多的回來...更簡潔的說,投資是先以當下的消費能力去換取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消費能力... (很簡單的道理,但很多人的行為卻是相反的) 投資的風險不是以beta (華爾街計算風險的一個詞) 來計算的. 一個價錢波動很大的資產風險可以很低,只要它能夠在你擁有它的這段時間慢慢的增加你的購買能力. 而在我看來,許多波動小的資產卻風險可以很高....

在這幾個世紀下來, 這些金融工具讓各個國家的投資人大大的損失他們的購買能力,儘管他們有收到利息.

對於要付稅的平常人來說,這可能更糟. 在這47年的期間, 美國債券產出每年5.7%. 這聽起來可能還滿意, 但是如果投資人在最後付了一個25%的稅, 那這個5.7%到最後完全不會給你任何報酬.現在這個類別裡面主要的資產是...黃金, 在現今的社會裡是投資人的最愛, 而他們怕說所有其他的資產, 特別是紙鈔 (關於紙鈔的價值, 他們是該感到懼怕).

可是, 黃金有兩個大短處, 不但沒有任何大的用處也不會生產其他東西. 的確, 黃金有一些工業和裝飾用的用途, 但實際的需求很受限制. 並且, 如果你永恆的擁有一盎司的黃金, 你到盡頭還是擁有一盎司的黃金.

驅使這些買黃金的人的是他們心中相信這種恐懼會一直往上升. 在這前幾十年來說他們的想法沒有錯. 但這些不斷上升的價格自己也增加了這些人對黃金的熱衷, 吸引更多的"將上升的價錢當成合理的投資理論的"購買人. 當"潮流"加入了任何一方,那一方就會創造出自己的"事實"- 維持一陣子.

現在的全世界的黃金大約有 170,000 公噸. 如果所有的黃金都融在一起, 大約會合成一個每面約68英尺的方塊 (想像它大約佔買一個棒球場). 在$1,750美金/盎司- 在我現在撰寫的時候- 這些黃金的價值大約於$9.6兆. 我們叫它 "A堆".

那我們現在來製造一個有同樣價值的 "B堆". 用那些錢, 我們可以買下全部 美國的農作地(有4億英畝和大約每年$2000億美金的產值), 加上, 16家 Exxon Mobils (股票代號XOM: 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 每年獲利大約 $400億美金). 在這些購買後, 我們還有剩下大約$1兆美元可以放在口袋裡走來走去的. 你可以想像手上有$9.6兆投資人的投資人會選A堆不選B的嗎?

經過這個驚人的評估, 現今的價錢讓黃金的產量落在每年$1600億美元. 購買人- 不管是寶石商還是工業使用者, 受驚嚇的人們, 或投資人- 必須要不斷的吸收這個龐大的供給才可以讓它落再現在的價錢 ($1,750/盎司).

從現在開始的一個世紀後, 4000萬公畝的農田會產出驚人數量的玉米,麥,棉花,還有其他的農作物...Exxon Mobil (XOM) 很有可能還是會繼續遞數兆的紅利給他的擁有人, 然後還會擁有數兆的資產 (記住, 你得到的是16家Exxons). 那170,000公噸的黃金任然還不會改變它的形狀,無法產出任何東西. 你可以玩這個方塊, 但他絕對不會有回應.

當一個世紀後人們再懼怕, 他們任然還是會搶著買黃金. 但是, 我很相信, 那$9.6兆的A堆在經過一個世紀的報酬率絕對會遠不及B堆.

我們曾經在2008年後期聽到"黃金就是王", 可是當是資金最應該要被投入下去運作而不是握在手上. 相同的, 我們在1980年初聽到"現金是垃圾",但是當時的定期投資(如債券)幾乎是在他們最吸引人的階段. 這些時候, 需要群眾支持的投資人為這種舒適感付出很大的代價.

***以下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提到的幾個重點.

1. 投資的風險不是像華爾街和許多人認同的一樣, 用波動(beta)來衡量.2. 而盲目跟隨無限上升的價格就是在追隨泡沫. 因為這些價格通常早以遠高於那個東西的"價值"了.3. 判斷一個投資的價值, 是看它可以給你往後有能力為你賺取多少錢. 可是也得注意到價值. 儘管像IBM這種賺錢的公司, 如果你再它市值是$1兆美金的時候買它幾乎是愚蠢的 (2012年獲利約$15億美金. 本益比等於66, 別認為不可能, 在1950s的時候IBM的P/E就曾高達50, 60)

但是有個重點巴菲特卻沒有明白的在這篇文章教育投資人. 因為他在過去的50年已經提過太多遍了而也有數不清的觀念需要傳達.

投資的時候都應該要注意到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如今債券的殖利率為1%-2%, 在這利息被央行壓到歷史新低且央行大印鈔票的時代, 利息與通膨只有可能上升而較無下跌空間. 購買報酬率極低的債券只有可能價值下跌,然後利息通膨被通膨吃掉而已.

那請問為何不在許多優質企業的股票都還在跌跌不升的時候投資呢?股票要便宜買, 這可以讓你擁有更高的報酬率.舉例來說, 儘管微軟(MSFT)在過去的10年股價停滯不前在$20~$30美金遊走, 但是這段期間它的賺錢能力跟資產大大的提升.過去可能$20買MSFT有點貴,但如今用$25買可能還更便宜.微軟可能沒有說便宜到可以讓人從椅子上跳起來, 但是現在能再$25元買入微軟並長期持有的人有非常大的可能可以比債券還有更高的獲利.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個很有用的網站Value Line的報告 

那黃金呢? 巴菲特寫了這篇文章之後, 我相信讀者如果還執意去買貴重金屬那也不是錯.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判斷企業價值購買股票都有信心.

回到機會成本來看, 若你手中的大筆資金打算交給一群收取昂貴費用且無法打敗市場的管理人, 不如做個被動的投資人, 買下美國S&P 的指數. 不用每年被抽費用, 且也不會有多餘沒必要的壓力.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為何我投資美股: 美股 vs. 亞洲股

美國的金融體系較於成熟, 上市公司的控管比較嚴格跟透明.
相較於亞洲的金融雖然也很成熟但是相較於美國的還是有一大段差距.

我閱讀的文章及報表大多以美國的上市公司居多.
相對的也各有優缺點.




Why 美股

美國的上市公司現今有~8000家左右, 受到全世界關注, 尤其在資訊傳遞特別快速的時代裡好的投資機會將會越來越難被發現. 許多人也會認為, 在這樣的市場裡怎麼有辦法找到好的機會?

但是事實上真正有分析師研究的公司不到一半, 且大約有~5000家左右是完全沒有分析師在跟蹤的. 更重要的是, 真正能夠判斷公司價值的投資人只有少數. Tweedy, Brown 公司曾在一個研究報告中提道: 在投資圈裏面, 大概只有5~10%的人們是遵照價值投資的理論的.

價值投資才是真正投資的方法, 所以即便是有數十個分析師跟蹤的美國百大公司, 也還是可以找得到便宜, 好的投資機會的.

且還有下面幾個好處:


  1. 較重視股東權益: 公司比較傾向採用對於股東好的策略, 例如適當時機採取購買庫藏股 (Stock Buyback) 或將過多的資金還給股東.
  2. 有金融知識的市場: 美國的投資市場普遍水準比別的國家都高, 所以大公司也較不敢亂來, 以免被眼尖的分析師抓到把柄吃上官司.
  3. 控管及懲罰嚴格.
  4. 透明化: 有興趣的人看一下這份報表, 一份公司的資訊完整地被提供在網路上 (GM)
更重要的是, 在美國也有許多資訊完善的網站可供各類投資人搜尋相關資料 (可參考另一篇文章 "如何搜尋美股" ).

我個人大部份的學習來自某幾位頂尖投資人在網路上分享出來的訊息, 這對於小投資人來說市非常有價值的機會. 若有好的資訊我也會不時在部落格上分享.







Why 亞洲?

相較之下, 我個人相信亞洲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找尋到價值極被低估的股票.
巴菲特有說過, 他發現在韓國或其他亞洲地區常常發現一些不可思議的便宜股票, 我也聽有人說過巴菲特曾在看完報表後投資過台灣某幾家公司且賺了錢 (是否真實無從而之).



  1. 機會較多: 
    • 像在其他亞洲地區的股票一樣, 台灣的公司市值跟美國比起來較小, 媒體曝光率較低, 也有較少的人會去常追蹤這些公司的"價格"是否遠遠低於"價值". 而越少"有能力的"分析師去跟蹤且資訊越不流通, 那有花時間去努力的價值投資人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2. 但是控管較鬆: 
    • 也有人覺得因為金融業的控管較無美國嚴格, 這些公司報表裡的數據有時會讓人懷疑, 資訊較不齊全且企業犯罪的懲處沒有美國的嚴厲.
  3. 且不注重股東權益:
    • 這對任何投資人來說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即便在賺錢的公司, 我曾聽說在韓國和大陸有某些公司的CEO對股東的態度及權益冷漠. 那些長期持有的股東對於不斷被稀釋和被犧牲權益也許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當然這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有, 所以投資人更應該要提倡股東權益的重要性.
  4. 投資人普遍金融知識較不足
    • 我所指的市場是指一般投資大眾及專業投資人. 也許是教育及資訊傳達較慢, 所以居心不軌的企業家就更有機會去做出傷害小股東但滿足自己的行為.



  •  在亞洲國家, 絕大部分的人對於股票抱著試圖預測市場的心態或以公式來投資 (或者應該說投機). 願意花時間去深入分析了解公司的價值投資人幾乎少之又少, 這對了解亞洲市場的投資人來說是機會.


所以投資(機)人應該要知道, 股票代表的是一間公司的擁有權. 所以股票的價值是依據這間公司未來是的為股東帶來現金的能力來決定的, 而不是電腦公式或股市名嘴可以預測的.
當整個市場大部分的人都迷信著這種投機心態的時候, 就會為市場帶來更多恐慌及沒必要的不安定.

雖然這對價值投資人來說是好事, 畢竟不理性的市場會造成更多波動, 製造更多的機會, 但是許多不知情的人們有可能會因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結論是, 在美國, 你可以找尋到某些優質且擁有像是星巴克或麥當勞這種獨一無二的領導品牌, 而且金管會SEC對於上市公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報表提供的資訊也更完善和透明. 相對的這些股票"大部分的時候"都不便宜.

相對的在發展迅速的亞洲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機會, 但是上面的因素加上報表信賴度的問題會是投資人的另一種考量.



在美國開國際股票帳戶非常簡單, 我自網路上也有看到一個叫綠角的網站將開戶等寫得很完善 (Click).


我的看法, 國際帳戶的好處略至如下 (想瞭解更多關於國際股票帳戶請按此):


  1. 可以便宜買入美國的股票, 基金, ETF, etc. 手續費是固定的, 買賣皆不會被抽成.
  2. 方便性: 不用財力證明, 沒有最低存款限制, 也沒有帳戶管理費. 你可以一個帳戶沒放錢進去也不會被扣款.
  3. 稅: 身為某些非美國國籍的投資人(包括台灣), 美國課的資本獲利稅為0%. 紅利課稅為35%.
  4. 美國有許多企業是獨一無二的. 而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些也高得嚇人. 商業模式也是十分俱有競爭優勢的, 例如最近新聞上討論的番茄醬品牌Heinz(HNZ), 創立於1869年, 少說也經過了數個世界大戰跟金融海嘯. 歷史悠久的品牌是極度俱有價值的資產. 儘管現在景氣回溫很多人認為股票普遍不便宜, 本人反而覺得許多的large-cap大型企業反而相對來說便宜. 以上為個人看法.
每個地方都各有各自的優缺點, 投資人若能兩個市場都理解一些的話, 其實會有更多的投資空間. 我個人還在不斷學習, 前陣子買了一本 "S&P 500 Guide", 裡面也有所有500家S&P Large-caps的分析報告, 所以打算從中慢慢認識各個不一樣產業的大型企業. 而會計是商學的語言, 我也不斷的在網路及書籍中學習各種會計知識.


每個人的方向都不一樣, 不過只要不斷的學習, 這份努力十分有可能會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投資. 不管在哪個國家投資都是一樣, 要投資就要不停的吸取知識, 不要做自己完全不理解的事. 長期跟蹤幾間營運好的企業, 然後當市場出現不理性的情況的時候再好好研究該不該buy and hold.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


"Long ago, Ben Graham taught me that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Whether we’re talking about socks or stocks, I like buying quality merchandise when it is marked down."- Shareholder Letter in 2008.

"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曾教過我,付出去的錢叫作"價格", 得到的是"價值". 不管我們討論的是襪子(Socks) 還是 股票(Stocks), 我喜歡當優質的產品變便宜的時候買它." - 2008年股東信.


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從1950年代20幾歲至今60年來一直強調的就是要理性的判斷任何東西的價值. 而投資代表的就是去判斷一家企業的價值, 然後決定股市給的價格合不合理, 是不是和投資.

舉個例子吧. 以下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公司迪士尼 (Disney)在02/21/2014的股票資訊.




DIS的市值是$1387億美金 (請看Market Cap: $138.75 Billion)
這是等於市場給這家公司的價格 (記住, 不是價值).

而剛公佈的財報說明2013年, DIS這家公司獲利(Net Income)約$60億美金 ($6 Billion).

(來源: DIS的10-K, p.57)


那現在投資人就得判斷這間在去年賺進約$60億美金的迪士尼是否值得你付$1387億去買下它.  當然你得到的還有它底下的所有資產 (遊樂園, 米老鼠商標, 存貨, 土地, 等等) 及債務 (銀行債務, 欠款, 等等).

付出$138得到每年賺$6值得嗎? 值不值得這就很主觀, 也考驗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理解, 這將需要經驗及基本的會計知識.

不過反之, 今天若金融海嘯來襲, DIS的市值跌到僅存$50億美金 ($5 Billion), 且你認為DIS的本業不被金融海嘯影響, 這可能就是你該進場的機會.




這種巴菲特式的投資哲學- 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  是自從1930年期間由巴菲特的老師, 一位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提出.

葛拉漢當時寫的兩本名書導致巴菲特決定到哥倫比亞大學拜師 (Intelligent InvestorSecurity Analysis 也有中文版).

從那時起至今也有許多偉大的投資人驗證了價值投資才是最正確的投資方法. 更重要的是, 價值投資)並沒有限制說只有華爾街的大銀行或在美國才能將它發揚光大. 相反的, 身處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因為許多因素可能更無法正確投資, 這世界上很多價值投資人都是各自獨立學習且沒有龐大的分析師團隊跟在身旁. 每個人都有可能可以成為一個value investor.

Value Investing代表的是: 以一個遠低於價值(value)的價格(market price)來長期持有某間公司的股票.
當然投資指的可以不只是股票, 但是在這個部落格我希望只專注於股票.



來舉個價值投資的例子:


巴菲特在30歲左右的時候開了他第一間的投資公司,叫做Buffett Partnership(巴菲特合夥人, 對投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閱讀他歷年的股東信, 會讓你受益良多).

在1961年一月的信中, 他提到他當年的一個投資叫做Sanborn Map.

當1938年的時候, 道瓊指數Dow Jones僅在$100-120之間游走, 而Sanborn當時股價是$110左右.
20年後在1958年, 道瓊指數Dow Jones來到了$550左右, 但是Sanborn的股價卻僅在$45.
在股市大漲的這20年間, Sanborn的股價不漲反跌, 但公司真的有比較"沒價值"嗎?


值得注意的是, 1938年的時候Sanborn持有大約價值每股$20的"現金與投資組合" (當時股價是$110), 而1958年Sanborn的"現金與投資組合"來了每股$65 (股價卻只有$45). 有了解基本會計的人就會知道, "現金與投資組合"就像現金一樣, 可以馬上兌現且是非常liquid的資產.

想像你當下馬上以每股$45的價格買下整間公司, 你馬上手上就有每股$65的現金在手上, 這是何等低風險的投資機會. 更不用去論說這間公司往後會給你帶來的獲利及紅利! 這就是價值投資 at its best.
(想要瞭解更多的人可以去閱讀1961年1月的信.)


當然這類的機會在資訊發達的現代裡會越變越少, 但想表達的意思是, 這只是巴菲特所有投資決定中一個簡單直接的例子. 價值投資讓巴菲特的資金有很大的保障(downside protection), 當你用$45塊買了別人手中的$65塊的時候, 再額外贈送一間賺錢的公司, 你這個投資決定的風險有可能比購買定存還要小, 畢竟定存可能會被通膨吃掉.

另一個重點, Sanborn個股價之所以會掉到$65元以下,就是那些持有股票的股東在受到驚嚇或恐慌的時候將手中的股票大量拋售, 無論價格是否合理. 相對的現在的股市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用幾乎高到不合理的價格而購買一間沒價值的公司, 也因為這些人讓市場多了更多類似Sanborn這些好的價值投資機會.


價值投資這種思考模式可以讓投資人更理性且客觀地去判斷什麼價錢合理什麼不合理. 許多現在美國所有最大的幾個避險基金(Hedge Fund)的管理人都是理性的價值投資人. 
但是值得感慨的是這種思考模式在美國大約也只佔所有投資人的10%~15%, 在亞州更是少見.
這不代表亞州不適用, 雖然美國的控管及透明化比亞州完整, 但是相對的在亞州像Sanborn這樣的情形會比資訊傳播更迅速的美國還要多 (可參考另一篇文章: 美股 vs. 亞洲股).

可能有些人會想說, 那是五六十年前才會有Sanborn這種機會, 那他們可能錯了.
儘管在這資訊發達的世界裡, 股價所代表的絕對不是一個公司正確的價值.


看看:

1) 在2000年初的時候英特爾 Intel (INTC) 因為公布盈利的時候比華爾街預期的低於僅僅幾個百分點, 而股市過度反應大大拋售Intel股票,導致短時間內蒸發掉$1000億美金(三兆台幣)的市值.

2) 1962年的Flash Crash. 像IBM這種好比印鈔機的公司, 在開盤後短短19分鐘裡跌掉5.3%的股價, 且從隔天的$398.5掉到僅僅$355. 有趣的是, 不到半年前, IBM的股價還在$607.

當然這只是許多例子中的兩個, 像Wells Fargo (分析文章連結)這種世界頂尖的投資機會也在金融海嘯過後曾跌到不到每股$10美金. 但我要強調的是連這些全世界注目的頂尖企業也難逃投資大眾的瘋狂. 有些人人買股票只聽從他們的證券商, 電視節目, 或看什麼最受歡迎就買什麼. 連從來沒賺過錢的網路公司也有人可以瘋狂搶購.

不用說貴重金屬或房地產了, 任何東西只要在泡沫膨脹的時候都有可能讓"投機"的人賺錢. 在1630年的期間連鬱金香都可以變成炒作的產品 (Tulip Mania: Wikipedia).
只要是可以任何可以被販賣的東西, 金融市場絕對可以找的到賣家的.
所以在這種資訊發達但無奇不有的世界裡,人們再將資金投資出去的時候更需要理性判斷自己所購買的資產是否有符合帳面上的價值.


Happy investing!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