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如何搜尋美股 Where and How

首先提供幾個主要搜尋網站:



於美國SEC網站上搜尋上市公司文件:
所有專業投資人都是直接到美國SEC網站找最即時正確的資訊.

如何使用?

我會在"Fact Search" 打下股票代號.
例如打入"IBM" 後搜尋就是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IBM)




你會看到底下有一堆的文件
"8-K, 424B5, DEF14A, 10-Q, 10-K" 等等.
剛開始可能有點複雜, 但這些代號的意思都可以Google的到, 或參考這個網站.
主要的幾個為 10-Q (季報), 10-K (年報), DEF14A (Proxy), 8-K (資訊) 等等.
若要找年報, 可以在上面 "Filing Type"填入 "10-K"然後搜尋, 那歷年的IBM年報就全會出現.





投資人可以選擇藍色按鈕的 "Interactive Data" 或 直接選取 "Documents" 來找尋檔案.




通常Document最上方的文件連結會帶你到最主要的文件.


通常報表都會在第一個(最上面的那排),只要點選進去就好了.
但因為IBM的報表放在 "EX-13", 所以請點 "5".


範例: 蘋果年報(AAPL)的10-K 






這個網站提供完善的歷年財務資訊. 非常好的一個服務. 但除了30家免費的公司報告以外, 其它得付費: 

免費範本: Disney (NYSE: DIS)





美國非常大的一個投資人網站之一
會有許多非專業及專業人士在上面寫投資心得或分析報告.
有時候會找到些意想不到的資源 (相同的也常有垃圾文章).
我有再上面註冊, 且使用他們兩個十分有用的工具.

第一,輸入股票代號並設定成追蹤的股票, 每當有投資人撰寫關於這股票的文章就會寄到我的信箱.
第二, 每天定期收到所有市場及我追蹤的股票的即時新聞.





與Seeking Alpha類似, 但內容有些較為專業, 且偏向價值投資, 不會像SA一樣有時候看到技術分析.




有許多網站都有提供Highs and Lows. 許多投資人都利用這類的網站來觀察近期大跌的股票中是否有好的投資機會.





提供各產業中的Highs and Lows.





由價值投資人Joel Greenblatt創立的網站. 裡面提供能夠搜尋價值股票的篩選系統. Joel的書"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中提到說就算只照著Magic Formula也能夠達到理想的報酬率. Joel的另一本推薦的書是"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




一個完善且方便的股票篩選系統.



Yahoo跟Google都提供股票搜尋服務. 輸入代號後就可以看到許多各種不同的資訊. 不過切記, 裡面的數字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想要尋求最即時正確的資訊請上SEC網站.






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可以搜尋更多專業資訊. 以上這些網站對於基本的股票搜尋已經非常足夠.

檔案分享 Archive


(05/07/2014): 在這分享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文章,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選擇來唸. 許多文章都是較舊的, 但不論是新生代的Einhorn, Ackman等或Buffett, Munger的文雖然是舊的但還對於了解美國頂尖投資人的思考還是很有幫助.  之後有時間會做個大整理放更有價值的文章上來.


                                                  原文                                               


Some Buffett, Munger, and Berkshire...


Warren Buffett



    "Insid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 [1988, Fortune]


  "Letter from Chairman Buffett" [1983, Fortune]



  What worries Warren [2003, Fortune]

  Buffett on U.S. Trade Deficit [2003, Fortune]


  Early Fears about Index Futures [1987, Fortune]



       Articles: 文章






Charlie Munger

  "Art of Stock Picking"      *推薦*

  Munger UCSB Speech     *推薦*


Benjamin Graham



Finance/Economics


"Castles in the Air- Gold and The Big Short" by Platinum Asset Management [2010]     *推薦*




Analysts / Hedge Fund Reports (分析師/投資人範本)


Jim Chanos

  Graham & Doddsville Interview with Chanos - Spring 2012    *推薦*

Bill Ackman of Pershing Square

  Herbalife Short Thesis     [the controversial case]
  MBIA Short Thesis

Fairholme

  MBIA Case Study


Mason Hawkins of 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

  Dell Board Letter      *推薦*


David Einhorn of Greenlight Capital

  Einhorn on Microsoft [2006]      *推薦*

  Apple Unlock Value

  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 (GMCR)







*Disclaimer: All of these presentations are available online. These documents shall not be viewed as an intent to solicitate or recommend any investment activities.


*** To Be Updated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時事分享 News

在"時事分享", 我會將我最近唸過值得分享的文章Post上來, 並寫下一小段我的看法. 若有意見或提出看法的朋友歡迎在底下留言.

<<不斷更新中>>


08/2013
文章: "Prince Problem Supsends Nasdaq for Three Hours"
語言: English
來源: Dealbook (NYT)

  • 在8/22紐約的美股那斯達克交易所由於發生"技術性問題"而停止三個小時.
  • 正好我在停止的那一刻放入了一筆交易, 也由於這個技術性問題我的交易有2/3被取消, 只有1/3成功買入.
  • 許多人將責任怪罪至Nasdaq, 並聯想到前陣子臉書(FB)也因為技術性問題產生IPO當天發生故障, 股價下跌甚至傷害到商譽. Nasdaq也因此賠償臉書$10 million USD (約$3億台幣).
  • 故障的原因? 有人說連Nasdaq自己也不清楚, 因為至今發言人也沒有給個正確的答案. SEC也在配合展開調查, 連歐巴馬也都在關心此事. 到底科技的進步是為了讓人們有更少的錯誤呢? 還是已經做過頭了? 竟然會在這個平淡且交易量低的平日發生故障.
  • High Frequency Trading (高頻率交易), 許多投資人運用電腦讓交易, 通常只是milli-seconds之內的事情. 人們追求"速度"的這件事也曾被許多人抨擊是front-running, 但就經濟的角度來看, 讓高智商人才投入到這種high frequency trading本來就是浪費社會資源.


07/02/2013
語言: 台灣房市真的會泡沫化嗎?
語言: 中文 Chinese
類別: 台灣,  經濟,  Crisis
來源: 國政研究報告


07/01/2013
文章: Loan Practices of China's Banks Raising Concern
語言: English
類別: 中國,  經濟,  Bad
來源: New York Times

  • 從這篇文章側面的圖片解說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由於中國對於大型金融機構(銀行)有設限, 銀行為了吸取資金(客戶在銀行中的存款)不能給超過3.3%的利息. 那在經濟過熱的中國, 前面的十年裡所有經濟發展都直線往上的情況下, 每個銀行都希望能夠發放更多的貸款給人民. 但要能夠有足夠的資金, 就必須跟其他銀行來競爭. 
  • 這"資金的競爭"就造就了某些金融機構設法以超過政府設限的3.3%利息來吸取更多存款. 銀行就在外面另外設置了一個信託公司Trust Company, 由於政府管不著, 就用Trust Company來以約6%的利息來吸取客戶的資金. 這也是為何會有民眾不斷的收到銀行寄送的簡訊: “China Merchants Bank will issue a high interest financing product starting from June 28th to 30th. The product will be 90 days with a 5.5% interest rate. Please call us now.” "從7/28-7/30, 中國商業銀行將會發行新的金融產品. 這些產品有90天並給予5.5%的利息, 請馬上打給我們." 隔天又寄了一封提醒訊息告訴人民利息又再度升高.
  • 收到資金的銀行, 就可以已9%的利息放貸給其他的借款人. 這報導的例子就是- 土地開發家. 這中間9%-6%的利息=3%為銀行的利潤. 但重點是...要是這土地開發家付不出款來支付本金跟利息呢?那這骨牌效應想必會比美國的次級房貸還嚴重. 因為中國的整體系統跟應變措施還不及成熟的美國. 光是要能大約的預測或判斷風險到底握在誰手上, 就夠中國頭痛的了.



07/26/2013
文章: What's Hidden in Fannie, Freddie Settlements?
語言: English
類別: 美國,  經濟,  Bad
來源: Bloomberg

  • 專欄家Jonathan Weil質疑美國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 (FHFA)說為何他們只對外公佈UBS與Fannie/Freddie(房地美)的賠償金卻不願意公布奇異GE, 花旗Citigroup等等的賠償金額. FHFA的回應也很好笑,明顯的就是要將事情掩蓋. 當美國政府決定從UBS那買入$45億美金的衍生產品並在最後以$8.85億結束這個訴訟, 表示中間約$36.15億美金的金額為美國國庫, 或納稅人, 來吸收.
  • 美國政府會打算這樣將事情掩埋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 像這樣類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無奇不有. 就是有像Jonathan Weil這樣的專欄家願意去不斷的揭發這類的事情一個國家的人民才有力量能夠藉由媒體來抵制公家跟私人企業. 看來我們在亞洲某些國家, 的確很需要這類的媒體.




08/01/2013
文章: Blackstone, Deutsche Bank inTalks to Sell Bond Backed By Home Rentals
語言: English
來源: WSJ

  • 對於華爾街的securitization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檔案分享"去閱讀John Hempton寫的文章. 十分推薦.John清楚並非常有組織的列出他對這整個金融海嘯的看法,及時間點一直倒退到80's年的S&L Crisis. (原文).
  • 而Private Equity私募公司即將要把"房租"也給securitized(包裝)成衍生產品, Deutsche會將它們販售給投資人. 任何可以被賣的東西華爾街都會賣...但之所以會有這些supply的存在也是因為有那些投機性的Yield Hungry 'Investors'. 如果大多數的投資人都能有價值或理性投資的觀念, 這些產品也不會這麼盛行.




07/2013
文章: "Bond Yields Threaten Recovery in Global Banks' Balance Sheets"
語言: English
來源: CNBC

  • 對於現在ultra-low interest rate的環境, 市場終於開始面對Fed的QE3可能要終止的現實 (雖然早該預料到). 許多金融業的公司 (保險, 銀行, 等)因為手中握有龐大的fixed-income securities, 當利息回升的時候這些金融公司的balance sheet一定會被hit hard. 例如Bank of America手中握有$315 billion的美國公債跟MBS衍生產品. 這些產品的fair vaule在利息上升後就會往下掉 (as interest rate rises, bond yield drops). 我也曾email詢問過價值投資人Whitney Tilson關於這點, AIG手中的資產應該很容易會抹滅掉equity? 因為他跟我手中都有AIG, 而AIG擁有龐大的fixed income securities. Whitney說利息上升對AIG是個大Plus. 不過我想就像CNBC這篇報導內講的, 短期來看fair value的跌落一定會傷到這些公司, 長期來講net interest margin對銀行跟保險業都是好事. 但實際的影響我想應該也沒人可以預測吧.



07/01/2013
文章: "Pension Fund Takes Neighborly Advice"
語言: English
來源: WSJ

  • 這篇讓我想到先前唸過一篇Buffett寫的"You Pay A High Price for the Cheery Consensus". 期中裡面提到的是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大型機構有很多的限制且大多都無法打敗市場. 所以其實這些擁有"高薪高IQ"分析師團隊的大型銀行並無法給投資人創造額外的附加價值. 我會在之後對於Buffett這篇文章post個翻譯.
  • Michael Corkery在WSJ中提到一個在賓州的郡名叫Montgomery County將打算把手中將近$4.7億美金的退休金pension fund從像JP Morgan, Goldman Sachs這類active management積極投資的公司轉為被動的index fund - Vanguard Group. 理由也想當簡單, 因為這些名聲響亮且"積極管理"的公司並沒有辦法產生更高的報酬率. 這些額外的"積極研究和分析"給予Montgomery Country 前三年有8.22%的報酬率, 而跟蹤S&P的被動index fund, 少了那龐大的投資分析研究團隊, 前三年yield 12.51%.
  • 這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因為即便是看以往的數十年, 大約~85%的專業經理人都無法打敗市場 (例如被動的S&P index fund). 而這些"積極"也是要付費的, Montgomery以往都支付0.43%的費用給這些積極投資團隊, 相較於Vanguard的0.13%.
  • 由此像巴菲特說的, IQ在投資的世界裡並不跟報酬率成正比. 
  • 關於IQ這點我推薦這本書 "When Genius Failed", 裡面講到關於"長期投資公司LCTM"的故事. (中文版)


07/01/2013
文章: "The Capitalist’s Case for a $15 Minimum Wage"
語言: English
來源: Bloomberg

  • "The fundamental law of capitalism is that if workers have no money, businesses have no customers." -Nick Nanauer 是美國西雅圖的一位創投venture capitalist. 提出他對一個國家薪資的看法.  "資本主義的基本概念是, 如果工人沒有錢, 企業就會沒客戶."
  • 台灣的薪資停滯是很大的問題, 若又加上人才跟企業外流 (還有人口老化), 那這只會變成一個vicious circle, 經濟定會走下坡. 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會相互影響的, 若一個不解決只會加深另外一個問題. 所謂的23K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07/01/2013
文章:"Credit Tightens in China as Central Bank Takes a Hard Line"
語言:English
來源: New York Times

  • A detailed analysis on China's recent inter-bank lending rate hike - from 7.66% to 13.44 % in two weeks!
  • 中國於短短兩個禮拜將銀行間的利率從7.66%拉至13.44%, 中國政府明顯打算抽掉一些liquidity. 許多專家說道中國這樣做的原因是要打擊shadow banking, 並警惕市場必須更加注意風險及放款而不是盲目的參予仰賴中央銀行. 許多的shadow banking activity都資金來源都仰賴中央銀行, 所以這次利息上升的舉動會大大影響到這些excessive activity.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好的, 畢竟每當人們常常engage in excessive behavior, 不知如何停下, 才導致歷史上會有這麼多泡沫. 政府的介入雖然導致中國liquidity的恐慌, 但其實以我非專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此舉讓我對他們的處理excessive lending這件事有多少改觀.
  • Xiao Gang, 中國銀行的Chariman, 提出如何控管Shadow Banking的看法 (原文)
  • 附上一份 Credit Suisse的報告: (Link)

06/21/2013
文章: "Bank of America's Foreclosure Frenzy"
語言: English
來源: Bloomberg (Jonathan Weils)

  • 在去年的時候, Bank of America (美國銀行 代號:BAC) 的股價掉到約$4/share, 而當時的"帳面"價值少說為~$12/share. 由於我還沒有開啟美國股票帳戶, 我告訴我已經有投資股票的弟弟說, $4/share真的非常便宜, 你應該要買. 雖然我家人曾是美林證券(如今被BAC擁有)的客戶, 且我在美國時也在BAC開戶banking, 但對這家公司的內部管理完全一無所知....直到後來金融海嘯和開始培養閱讀財經報紙習慣後才更加了解這家公司.
  • Jonathan報導說有五位前任Bank of America(美國銀行)的員工爆料說BAC會鼓勵 (甚至發Gift Card獎勵)員工來欺騙客戶.
  • 美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及幫助有經濟困境的人們, 於幾年前實施了HAMP (Home Affordable Modification Program) "住家負擔重新更改計畫??" 它的用意是讓人們能夠重新改變他們原有的貸款, 在這利息低的環境中能夠refinance, 以更低的利息去取代原本較高的貸款. 這program不但可以幫助災戶, 還可以振作經濟. 因為對於一個社會來講, foreclosure 倒閉是你最不想看到的. 對於經濟的衝擊非常大, 所以政府不斷鼓勵銀行來實施loan modification 貸款更改...只是對於銀行來說, 他們常常可以從foreclosure拿到比loan modification更多的錢. 而這五位員工說, BAC甚至會叫他們騙這些申請HAMP的災民說文件沒收到,等等之類的藉口來延遲甚至reject申請.
  • 雖然我還是覺得BAC長期來看很便宜, 但對於他的法律糾紛及企業文化一無所知, 我弟當初沒有聽我的在$4/share去購買BAC, 失去了一個300%報酬率的機會, 我還是認為我弟弟當初做的是正確的決定.


06/2013
文章: "Hidden Numbers Make Banks Even Bigger"
語言: English
來源: WSJ

  • 美國的會計準則讓大部份的大型金融機構 (i.e. Morgan Stanley, Goldman Sachs, JP Morgan, Bank of America)都被允許不在報表上紀錄某些衍生產品, 這些沒被公佈off-the-book的derivatives甚至有將近於某些銀行的30~60%的資產之多. FASB美國會計公會有再討論是否要將這些衍生產品呈現於報表上來改進reporting,進而得到更準確的報表. 不過可預料的, 這些銀行也不斷的再反彈. 我們應該可以看到一些改進, 不過進展應該會很緩慢. 其中off-the-book derivative在資產中佔有最少的是Wells Fargo, not surprising.




06/27/2013
文章: “A Successful Investor Knows When To Be Arrogant And When To Be Humble”
語言: English
來源: Outlook Business India

Value investor Whitney Tilson分享他的經驗.

I remember years ago, I wrote him [Warren Buffett] a letter about a small company that I owned stock in called Huttig Building Products. This was at least 10 years ago. I thought he might be interested because he had bought a lot of building products companies over time. It was a spin-off from a larger company called Crane. So I wrote to him saying, here is a quick overview of a company that I thought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buying. He wrote back saying, “I remember that stock in the 1960s and at the time it was called Hutting Building and Sash.” He remembered it from 40 years earlier. Even friends with whom he had traded stock ideas with in the 1960s could never find a company that he wasn’t encyclopaedic about. They would call him up with these obscure little companies nobody had ever heard of. They would pick up the phone and say I have being doing research on XYZ company. He would know the whole story, the annual revenues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he would have read their annual reports for the last 10 years.
Tilson曾經寫信給Buffett推薦一個剛從Crane分出來的公司名叫Huttig Building Products. Buffett回說他記得在1960年時這間公司名叫Hutting Building and Sash. 


"Reading a particular book or attending a particular industry conference doesn’t amount to an expansion of your circle of competence." -Tilson
唸一本書或者參加某個特定的產業會議並不等於增加你的circle of competence (能力圈).





06/2013
文章: The Romantic Advantage
語言: English
來源: New York Times Opinion
  • David Brooks提出對美國品牌的看法, 以及為何中國即便增加了競爭力但還要有很多的轉變才能像美國一樣成為擁有好品牌的國家.


05/2013
語言: English
來源: Seeking Alpha Transcript
  • 對於想要了解金融業及美國房市的人, 能夠了解Wells Fargo及J.P. Morgan兩間美國大銀行的看法是很有幫助的. 這篇原文文章為Wells Fargo CEO John Stumpf 在這個會議上發表個人對銀行及房市的看法. Very insightful.



05/2013
語言: English
來源: CNBC

  • 美國政府最近在試著打即一種侵略性的放貸機構. 這些機構專門放高利息的短期貸款(payday loan), 而專門找尋弱勢群眾, 甚至許多退伍軍人都遭殃. 有一家名叫World Acceptance專門提供類似的產品(installment loan). 它的惡性已經引起許多人反感, 美國的CFPB消費者保護協會在積極的控管這類短期放貸的公司, 而也有許多價值投資人在聯合放空World Acceptance. 大約有~40%左右的股票市被放空的. 我會在<投資文章>分享裡面上傳一篇Citron Research在之前撰寫的投資文章. 裡面寫的非常詳細, 且是原文.




04/2013
語言: English
來源: WSJ
  • Apple自從股價下跌後, 打算採用一些更積極的回饋股東方式. 打算在2015年回饋$100 billion!給股東 (公佈當時市值約為$440 billion).
  • 看法: 這是很聰明的資金運用, 因位像Microsoft, Apple, 等公司能夠以僅僅低於美國10年國債Treasury數個百分點的利率籌到資金, 能夠得到這種極低的cost of capital並歸還給股東, 同樣也沒有破壞掉自己的資產健全度 (Apple依然有數billion的現金), 對股東及公司都是個win-win的局面. 相反的, 願意在yield這麼低的情況下買入以下這些公債的投資人可能就沒這麼幸運.
  • (Apple 10-year 2.415%, 30-year 3.883%; Microsoft 10-year 2.413%; 美國公債Treasury 1.67%)




04/2013
文章: Mason Hawkins to Dell's Super Committee: It's not about PC
語言: English
來源: 美國SEC網站

  • 價值投資人Mason Hawkins於回信給Dell的高層來表示抗議Dell被低價出售, 並提出為何股東應該捍衛自己的權益而反抗這項打算將Dell下市的槓桿收購 (leveraged buyout).


文章:
語言:
來源:

影片分享 Clips to share

<<上次更新時間: 06/17/2013>>


Intro:


有許多人都會想說為什麼除了Buffett和Munger外我都只分享Einhorn, Ackman, and Tilson的影片文章. 其實現在美國厲害的投資人有很多, 只是還沒有機會整理放上來.

影片大部分是原文, 且有用星號(*)的數量代表我個人對這影片的評分.




------------------價值投資人----------------------

Buffett & Munger Speaking

巴菲特跟UGA學生演講 (01:17:10)   **


巴菲特於CNN: "Business is coming back" (46:34)   ***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The Art of Investing

The idea of the title originates from a book I am reading now, "The Art of Value Investing", compiled by Whitney Tilson along with several other reputable value investors. I would recommend this book for thos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value investors in this generation. The term "value investing" may seem unfamiliar to many people, and for those who don't, it simply means a wiser and more correct mindset when it comes to making capital allocation decisions.

Investing should be a fairly simple idea. If you have a bag of cash on hand, and you wish to compound that money over time so it will not be eroded by inflation, you will look for places to invest your money. In the world today, there are a myriad of investment choices offered in the market- commodity, currency, real estate, stock, or even financial derivatives, etc. Each, obviously, offers various risks and returns. And it should be even more obvious that one should always look for investment that offers the highest return at a perceived risk, or the other way, lowest risk at a given expected return.

Here comes to the interesting part, too often human nature influences our investment choices. Herd mentality is one of the examples. People may begin to buy tulips or tea, confidently, for the sole intent to sell it in the near future at a profit! Their reasons behind this purchase at an extremely overvalued price are that the price will keep going up. Just like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some popular cities or the internet stocks before its inevitable bubble. Herb Stein famously said, "If something cannot go on forever, it will stop." The mania of investing your capital at an obviously overvalued item may work for a few times, but will not work forever.

Therefore, when it comes to capital allocation (a.k.a. investing), value becomes the ultimate factor. Allocate your capital to wherever gives you the best value of every dollar you forego now. Smart capital allocation is vital to every individuals, and certainly not just to investors. Economists never get tired of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opportunity cost, because it can be applied to everywhere.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Current 30-year Treasury Bond offers a low 3.3%. Most investors do not invest in 30-year bond with the intent to hold it till maturity (the full 30 years). While the herd flocks into treasury bond for safety, the 3.3% return definitely expose the investors at a far greater risk than some of the other investment choices. In my personal opinion, I would much rather buy Berkshire Hathaway or Microsoft at a price much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price than buying bonds. Not to mention many of these stocks already yield around 3% return, and is almost certainly to continue growing for the years to come. The "bond investors" may argue that U.S. government gives risk-free return. The risk of U.S. government go bankrupt may be negligible, but fixed income investment is now risky and lousy. Consider interesting rate has been artificially held at historic low, it is almost certainly going to rise. Inflation, too, is also at record low. When either one eventually (and inevitably) rise, the judgment day for those bond holders may find themselves swimming naked as the tide recedes.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se bond buyers are well aware of the current rate being unsustainable, and they still consider it "low risk". Their adventurous nature of buying into fixed income should be applauded, but should not be encourage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and business school-taught "asset allocation strategy" are another explanations)

This is not an article of a cynic. My reason is simply to urge my friends, when making financial decision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its real value and make sure you don't overpay (whether that be buying insurance, house, car, or any form of investment). People that follow textbook rules or herd mindset without rational thinking are going to experience mediocre if not poor financial results.

I am simply using treasury bond as an example, and it does not mean it will continue to be a poor investment as it is at present. The article is simply pointing out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sea of investment alternatives that are far more un-investible than bonds now in terms of risk/reward. When making capital decisions, simply go back to Econ 101 and think twice on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your dollars.


Cheers!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Dell Super Committee

Dell 的 Super Committee (負責這LBO的幾位董座, 為方便我將簡稱"SC" )在前面幾個不斷強調幾點:

[報告連結] (Click)
  1. Dell要求下市的$13.65/share是對股東最好的交易
  2. 下市對公司將來要面對的reorganization (重新組織) 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上市公司通常會遭受外界的阻礙而無法順利重組
  3. Dell的未來令人憂慮, 所以股東直接接受$13.65/share的現金是最好的選擇

如今又在最近發表了上面這份報告來說服股東接受$13.65/share讓Dell下市.
順便抨擊兩位反對的大股東Carl Icahn與Southeastern的offer不夠完整且對於未來不穩定的Dell來說是對股東不利的.
Icahn & Southeastern先前都聲明要將Dell下市的幾位董座, 利用市場的低迷及對這產業的悲觀, 佔了股東的便宜.
在前面有提到, Southeastern先前有在SEC發表他們的分析, 將Dell分解成許多不同的parts, 來說明為何Dell保守估計為$24/share 連結在此    (click)
他們提到Dell若使用手中的現金, 可以用"Leveraged Recapitalization"-指用現金加上舉債來發還約$9 - 12/share的現金股利給股東, 且原有的股東還有權力選擇是否續留為公司的股東.
若Dell下市, 這些SC會員也都有好處, 因為他們將會是少數股東的其中之一.
而對上面三點, 我個人也有看法:

  1. SC不斷強調他們所提出的$13.65遠高於市場行情當初的$10/share左右. 但是身為公司的高層, 應該比誰都清楚這間公司的內涵價值. SC不斷抹黑PC產業的未來, 卻閉口不提其他賺錢的部門 (Dell Financial, Services, etc.) 且即便像Southeastern保守估計後, 並已經將PC的前景折扣過了的Dell都遠遠高於現在的$13.65. 那SC怎可以說他們的決定完全是為股東著想? 我再網路上看到大部分的股東都一致認為SC有刻意降低外人對公司前景的期待  (看底下的評論:  click  )
  2. 雖然我個人不是M&A的專家, 但其他大股東也都有提到. Dell應該要讓原股東有決定權選擇是否要續留當"New Dell"的股東. 而SC完全沒有諮詢股東意思就決定要將其他人(不管他們已經身為忠實股東多久了)踢出這遊戲. 連員工的權益收損害. 第二, 且即便公司認為下市對公司重組是最好的, 但我相信以現在PC產業的情況, Dell的重組不但不會受到阻攔, 反而很有可能會接受到股東們的支持. 這點Dell也一樣在沒有諮詢股東情況下做了決定.
  3. 一樣, 我認為Dell的SC不斷強調 "差" 並忽略 "好" 的行為十分值得讓股東質疑.

相對的也不代表我支持Icahn和Southeastern的作法 (他們先前與Blackstone提出的方案我比較喜歡, 但最後Blackstone退出.)
畢竟將一個前景是未知數且市場十分競爭的公司的"現金加上再舉債借錢"發還紅利給股東, 那這間公司的balance sheet將會遠比現在的差.




Update: 10/22/2013

在投票的最後階段, Michael Dell和Super Committee知道他們的deal拿不到多數股東的同意權, 不斷的postpone延後投票日.
他們也一直聲稱將"No Vote"認為"Against" (沒投票的認為反對票)這件事提出抱怨...但是這也是一開始就寫好的deal term. 最後Michael Dell也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Super Committee不再將"No Vote"認為是"Against", 些許贏過了Carl Icahn為頭的反對股東團.

在短短這幾個月我也收到將近有7-9封從Super Committee寄來的PR文件來鼓勵股東同意這個buyout. Great PR work, Michael...




**** 上一篇 (04/18/2013: Dell Sold) [中文] **** 下一篇 (07/17/2013: Dell Wrap Up and Critical Blackrock Involvement) [中文]


<這篇文章僅供參考. 投資人應該自己客觀判斷並選擇股票>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

Dole Food Company (NYSE: DOLE) -- De Javu Once Again





我於年初時購入 Dole (NYSE: DOLE), 這公司主要販售香蕉, 水果, 包裝食品等.
最近這間公司發生了一個大新聞, 所以在這邊想要分享一下.
在先前提到Dell戴爾電腦的創辦人Michael Dell及董座們想要將公司下市並強迫股東以$13/share售出所有股票, 在這半年裡新聞將這件槓桿收購(LBO)炒的沸沸揚揚, 而在上禮拜Dole九十歲的CEO也打算要做相同的事. 我會在後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當時投資Dole的點子是一位朋友分享的, 我也在Dole 市值約為$1 billion上下 ($11/share)的時候購買這間公司.

在這篇文章我會先大約介紹一下這間公司, 為何我當初購買, 及看法.



The Business
Dole的CEO & Chariman, David Murdock, 曾經於2003年將Dole下市, 而又在2009將這間公司IPO.
Murdock如今握有Dole大部份的股份.

Dole主要分為三個部門:

1) Fresh Fruit: $4.5 billion sales (佔總營收67%)

2) World Packaged Foods: $1.2 billion sales (佔總營收18%)

3) Fresh Vegetables: $1.0 billion sales (佔總營收15%)


Dole自己種植香蕉,鳳梨,還有其他水果蔬菜,然後販賣給其他merchandisers and wholesalers. 本人對Dole的印象也很深, 因為之前在上大學的時候也常常在Safeway或QFC超市買Dole的香蕉和蘑菇.

在香蕉市場中, Dole擁有最大的市場: 美國有34%, 日本有31%. 在其他的水果, 像鳳梨, Dole也是美國及某些亞洲國家的biggest player.


Why I bought Dole

當初我是經由朋友及某個獨家的專業投資信中看到這個點子, 因為當時的Dole正經過一個變動(reorganization). Dole這間公司的利潤欠佳, Operating Margin於 1.5%~4%中遊走.
2011年的earning約為$0.44/share (unadjusted), 而2010也賠錢. 而我於2012買的股價為$10上下, P/E 約為20~30.

即便是個眾所皆知的品牌,這間公司怎麼不論從價錢或營運能力來看都不像個值得投資的公司.
而兩個主要動作讓許多投資人都認為是個turnaround的機會.

  1) Itochu

Dole宣布要將World Packaged Food 及 Asia Fresh Fruit (一起名為"Dole Asia")賣個Itochu Corporation. Itochu 為日本一個貿易商,與Dole已經有將近50年以上的商業往來. 將以$1.6 billion 的金額購買 Dole Asia, 且會在亞洲有Dole品牌的永久使用權. 而控管機構也在年初時全部都同意了這份買賣.

  2) 債務

在2012年底, Dole擁有約$1.694 billion的債務, 而這些債務的利息(weighted interest rate cost)為6.71%, 同等於每年 $112 million的利息花費.
在2011年, interest expense(利息花費)就佔了Operating Income (營運盈利)的六成以上.
而Dole也會將以Dole Asia-Itochu deal得到的$1.6 billion贖回債務, 減輕公司對槓桿的負擔及增加EPS.


  3) 土地

Dole的book上有許多資產. 目前打算將許多non-core(非核心)的資產賣出.
Dole宣稱在"積極販售"公司所擁有位於在夏威夷25,000 acres的土地, 這土地於Balance Sheet上為$75 million的價值. 這些土地市值保守估計至少有$170 million, 而有些人也認為價值有可能為$400 million (這數字的由來是從比較其他的土地交易及保守估計當地的土地所估計的價值). 即便不看這土地, 許多人都認為賣掉亞洲部門的新Dole在$10/share也很合理. 所以任何成功的土地販售對股東都是額外附贈的好處. An icing on the cake, like Buffett likes to say.

以上的皆為當初我購買Dole時的看法.
我之前的老闆專注於這類的Spin-off, divestiture, reorganization (公司脫離,分割,重新組織)的情況, 因為與公司上市IPO相反, 會有更多便宜的機會可以尋找.
巴菲特早年在Buffett Partnership(巴菲特合夥人)的時候也常會尋找各種特出情形, 在合夥人信中也提到那些特殊情況稱為"workout".

雖然Dole不能完全算是workout,但這也算是我投資的第一個reorganization投資.
直到投資這間公司到現在,我還是得承認我對公司瞭解不大.
這也告訴我說以後再投資前要更加瞭解一間公司.

New Dole

最近幾個月的發展實在是值得提出來分享.
我個人覺得有趣的原因是因為, 在前面我寫了一篇關於Dell戴爾電腦的文章, 而這幾個禮拜Dole發生的事跟Dell有些許的類似.

Dole在成功將Dole Asia售出給Itochu後拿到了$1.68 billion左右的現金.
而Dole也聲明會還清大部份的債務,並以$200 million 來做stock buyback (現金買回公司自己的股票)(click)
Dole的股票在當時也徘徊在$9/share, 我個人覺得算合理, 所以公司買回庫藏股票是會增加而不是剝削股東權益. 有些人可能對這buyback觀念不了解, 歡迎提問我會盡我所能多做解釋.

可是在5月底時候, Dole宣稱終止stock buyback program (購買庫藏股的行動), 強調最近草莓的波動很大, 然後將會用$165 million來購買新的船隻 (click)


Conclusion

首先,
終止原本宣稱的的buyback在短短三個禮拜被終止. 這對股東是一個警訊.
資金被拿去購買新船隻,對value creatiion (創造價值) 或未來盈利幫助也不大.
有讀報表的話,就會看到footnote有提到Dole運送貨用的船隻都過度老舊. 所以這告訴我們注意footnote (備註)跟資產折舊的重要性.
其實投資前我就有發現到船隻的老舊的問題,而後來因為一位專業的朋友說道現在船隻很便宜,所以就把這疑問拋到腦後了.

第二,
Dole賣掉的亞洲部門, World Packaged Food, 是整間profit margin (毛利率) 最高的部門. 賣的是包裝產品及罐頭. 隨著科技的發達(冰箱,等),罐頭也沒有以前的倚重. 但像下面這張圖片的產品利潤比原本的純水果販售還要高. 賣掉此部門的Dole, 剩下來的則是利潤薄的commodity business. 以經濟角度來講,這種公司對股東是個頭痛. 就像當初的波克夏擁有的紡織業一樣,只能算是個普通的企業.

"When a manager with a reputation for brilliance tackles a business with a reputation for poor fundamental economics, it is the reputation of the business that remains intact." -Buffett
巴菲特說,當有能力的管理人碰上經濟上不可行的企業, 最後屹立不搖的會是後者.

Dole身處在一個對股東來說並不是個報酬率很高的產業, 且重新組織後所創造的價值也不一定會馬上傳遞給股東. 這有可能會花上一年,二年,甚至更久. 就像我當初決定賣出Dell一樣, 若你不是一個liquidator (資產清算人), 那有可能你的價值可以拖很多年才被realize.

而在今天, Dole的CEO David Murdock提出打算Dole下市.
股價上漲到了$12.39/share.
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不到半年前Michael Dell打算將Dell下市後與其他幾位activist investors你來我往的互動   [Dell文章] (click) 

90歲的Murdock在2003年就曾經讓Dole下市,而今年先取消$200 million 的 buyback program(買回庫藏股),股價下跌,並在同個8-K文件裡宣稱水果的市場將會波動不定,然後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公佈要將整間公司收購.
Murdock寫給股東的信在最新的13D之中 (Click)
在我的看法, Dole的CEO及Board董座們都值得被人質疑是否真的有替股東著想, 我想講到這邊大家心知肚明.

雖然我在Dell跟Dole上面賺了錢,但我認為大部份得歸功為運氣. 即便新的Dole馬上能撐過了現在的過度期且還清所有的債務,Dole還是一間盈利能力十分普通的公司. 我不是M&A的專家, 但我相信這次的經驗明顯強調了管理團隊及股東權益的重要性.





(最近在Seeking Alpha網站上唸到一篇關於Dole這間公司以及Murdock提出下市收購等十分完整的分析. 內容全為原文.) (Click)


[08/22/2013 更新 Update]

在一個相似的情況, Dell戴爾電腦與股東的收購爭執也經過了半年, 而至今仍還沒有結果 (請看此).
原本想說Dole與Dell的命運纇似, 差別在於Dole的創辦人David Murdock並沒有像Dell一樣有許多強勢的大股東存在來與之抗衡. 與戴爾電腦創辦人抗衡的有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 Carl Icahn, 甚至連Blackrock跟Vanguard都打算投反對票阻止創辦人低價收購公司.

Dole收購案的命運可能就會像許多較不重視股東權益公司 (大多在發展中國家)一樣, 創辦人輕鬆以低價踢走小股東. 可惜Murdock運氣也跟Michael Dell一樣不好, Oklahoma Police Pension and Retirement System (奧克拉哈瑪警察退休機構)在8月中的時候將這收購案帶上法庭, 控告David Murdock並沒有獨立評估價值, 打算以$13.50/share的低價剝削其他股東.

連結在此 :

Dole CEO Murdock Sued by Oklahoma Police Fund Over Buyout 

"Oklahoma Police Fund告Dole的CEO Murdock的收購案"


從剛開始寫這部落格至今剛好遇到這兩件收購案, 也很有趣的都有股東跳出來反對.
其中的商業及公關手法也值得多研究一番, 看著創辦人砸大錢去告訴投資人公司的前景堪憂, 然後說服股東便宜的將手中的資產賤賣給自己.

即便最後反對派的股東在收購案中還是輸了, 在旁邊觀望的我們可以了解到管理人的重要, 還有一個市場重不重視股東權益, 可能會關係到你辛苦存下的大把資金.



<這篇文章僅供參考. 投資人應該自己客觀判斷並選擇股票>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美股投資入門: 選擇券商及國際股票帳戶

我想要先說明幾個在美國開股票帳戶的好處.
然後再於第二段分享一些投資美股的網站及搜尋管道 (例如 SEC找文件, 網站分享, 等等.)


許多人會認為開戶很麻煩且語言不通, 或資金不夠, 這都不應該是問題.

原因是:

  1. 許多券商, 像是First Trade史考特, 都有提供中文網站及客服的服務給投資人.
  2. 大部份的網站在創立不需要大的金額, 只是金額高會有優惠 (例如免費的trades或現金)
  3. 即便開立了不動, 也不會被關閉帳戶或要求管理金.
  4. 不會或語言有問題的話嘛, 我很樂意幫忙, 寄封email或在台灣的話要見個面都不是問題.



先談論我個人的選擇

我先前於TD Ameritrade 開了國際股票帳戶, 並隨後在好友介紹下開立了Interactive Brokers (TD是英文網站; IB為中文版連結).




這兩家的差別在於, TD的手續費是是固定的$9.99 / trade (買或賣), 而Interactive Broker的手續費不僅是最便宜的 (中文說明連結), 且還有許多好處:

  1. 手續費便宜
  2. 可以買到更多國家的證券
  3. 許多其它券商不能實施的交易 (例如放空某隻股票), IB可以.
  4. 放空或槓桿實行的利率較於便宜.
  5. 可以實施各種較複雜的trade, 例如設定兩張股票的點然後自動買A股放空B股, 等等.


對於多數人來說, 好處的4與5, 其實用不到. 我個人就沒有用過.
但1, 2, 3點其實有時候會重要, 例如我購買的韓國特別股, 無法用TD購買. 
擁有IB也可以交易許多的倫敦或某些亞洲交易所的證券, 這也是為何我後來又開了IB的股票帳戶.



但有個較於美中不足的地方, IB的界面較於不人性化:
  1. 網站及手機的界面都較於不人性化
  2. 登入程序較複雜 (需要一張密碼卡, 他們會寄到你家)

TD的手機界面, 較於人性化及美觀.

           



IB的手機界面







重點是從選擇券商到開戶甚至到投資, 我只花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且在做這些投資的時候我的手續費和開戶費是 $0 .

這都要感謝資訊的發達且證券商的競爭我們才有機會可以有種福利.


那來談談在美國開立 國際股票帳戶有什麼優點 (請標明說要開立國際股票帳戶, 因為若是像我朋友一樣, 台灣人在美國當地開立跟當地人一樣的帳戶的話, 你就不會有以下的福利.)



1) 稅 (Tax)


台灣國人在美國買了股票, 若有資本獲利(capital gain)的話, 是不用被課稅的.

台灣公民可以到美國的某些網路證券商開 "國際股票帳戶", 填一些個人申請表格, 及 "W8-BEN" 表格. 切記, 要開的帳戶是國際股票帳戶 (International Stock Account). 有的身在美國的台灣人在辦了跟美國本地人一樣的帳戶, 所以就沒辦法享有一樣的免稅福利.

另外, 有聽說可以向IRS申請退稅, 將被課的30% dividend (紅利)要回來 (例:
"美股投資筆記").

不過, 這部落客文章裡面提到的1040NR Form所申請的退稅應該是不適用於我們非美國人所申請的國際股票帳戶. 所以即便錢退還了, IRS還是有可能會在往後查到後跟你要回這筆錢, 加上利息.




2) 手續費 (Fee)

我在TD Ameritrade每一筆股票的交易費是$9.99美金(約台幣$300).
其他像是Scottrade交易費甚至只有$7美金.
Interactive Brokers等等的也提供更低的手續費. 不過個人還是較喜歡TD Ameritrade的介面及客戶服務.

而現在開戶的時候他們也都會送上一些優惠, 像是TD現在提供兩個月免收手續費, 且還提供$100美金到我帳戶提供交易(依照存入金額不等會有不同優惠).

這些優惠比你在其他大型投資銀行,像是美林(Merrill Lynch),高盛(Goldman Sachs),等等的要便宜太多了,更不用說到以前還是用電話進行交易的時候那手續費更是貴的嚇人. 

美國網路券商的一個優點是手續費是固定的, 例如我買賣股票為$9.99/trade.
就我所知許多其它券商是抽%的, 這樣對大筆金額買賣的投資人來說花費更高.
當然若你每天交易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不過我們還是別忘記一句話.

絕對不要為了錢犧牲你的睡眠 "Don't sacrifice sleep for money"
這世界上還有其他投資方法可以讓你省下更多錢且睡的更好. 頻繁的交易量跟報酬率並不成正比.

(現在傳聞由Google投資的Robbinhood將會是第一家$0交易手續費的券商, 還不能確定是否也能開立國際股票帳戶. 若真如廣告般的無手續費, 那未來券商競爭應該會更激烈.)



3) 其他產品: 基金 (Mutual Fund), ETF, 選擇權 (Options)

這個網路證券公司可以讓我開啟股票帳戶, 且讓我以低手續費的方式買Options, Mutual Fund, ETF, 等等的. 甚至short selling (作空).
我個人是只做long stocks. 但是相信許多人對其他產品也有興趣.

以價值投資人的角度來建議. 
個人對基金的看法是, 許多背後有龐大分析師團隊的名經理人都無法打敗市場. 約有~80%上下的專業經理人的報酬率長期來講是完全打敗不了S&P的. 那請問為何不被動投資, 直接購買低手續費/管理費的S&P指數 (代號: SPY) ??

還有一點就是, 許多其他國家 (歐, 日, etc.)也都會在美國證券所上市. 增加了你投資的標的.
若透過美國這些證券公司, 你購買基金或ETF或選擇權(Option)等等的手續費也從$17到49美金不等.


4) 匯率

請注意到投資外國股票的話, 匯率將會是一個問題.
巴菲特曾提出他對美元的看法. 美國將會繼續維持它經濟強國的地位, 但是不停的current account deficit (經常帳赤字). 這會造成美元價值的走弱. 價值走弱並非等於匯率變低
但即便知道這樣, 我還是願意投資美股, 只是會往其他國家來diversify我的持股.


5) 保障

我TD Ameritrade的帳戶有被SPIC保障 $500,000 美金. 
($400,000 Securities "股票", $100,000 Cash in the account "帳戶內現金")
若申請Joint Account的話SPIC保障可以double.

然候放在Money Market的現金也有被FDIC給保帳 $500,000 per depositor. 
TD Ameritrade也有開放額外的保險可以讓客戶擁有更高額的保障.
對於開這些帳戶的流程, 我先前有瀏覽到一個部落格寫的很詳細完整, 叫做 綠角財經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如何搜尋美股或從哪邊得到資訊, 請到 "如何搜尋美股".


(歡迎分享這個Blog及留下意見)